长沙山歌传承人余小平:八角钱拜师 成就一生事业
长沙10月9日电(记者 邓霞)“大山高处出湿烟,小小池塘出娇咯哦莲,黄泥塘内出白咧藕哦,荷叶莲蓬出水啰边,翻山过坳我俩结成啰缘……”湖南长沙县北山镇的曲水河边,长沙山歌传承人余小平引吭高歌,高亢悠长的歌声传向远方。
今年61岁的余小平是北山镇原文化站长,从事基层文化工作35年,担任文化站长18年。2016年12月,长沙山歌被认定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;次年,余小平被评为长沙山歌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。
“大概十岁的时候,我拜了村里的任连生老师傅学山歌。”余小平说,那时家境宽裕,花了8角钱买来一斤白酒拜师。“我很幸运,家里很支持我学山歌,这一学,就是大半辈子。数起来,我算是长沙山歌的第三代传人。”
山歌的历史悠久绵长,人们在艰辛的生产劳动之中,需要相互传递信息、表达情感、鼓舞斗志,山歌便应时而生。长沙山歌唱腔高亢,自由舒展,旋律悠长,歌词以方言演绎为多,有秦腔之风韵,湘剧之风华。
山歌没有曲谱,靠的是口传心授,人们在田地里边劳作,边就地取材唱山歌,简单而快乐。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田间地头村民们对山歌的热闹场景,余小平说,“那时大家下田生产,干累了就喊上不远处的同伴,你一句,我一句唱起山歌,好不热闹!”
余小平引吭高歌新世纪的中国乡村,变化翻天覆地,基层文化形态也是沧海桑田。“现在村里的孩子长大后,大多在外打工谋生计,种地的人少了,学习山歌的人也越来越少了。”余小平说。
为将山歌传承下去,余小平正将四岁的外孙作为“第四代传人”进行培养。“很多人说山歌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,我不这么认为。山歌里饱含了先人的劳动智慧和生活印记,对现在的生产生活和将来的发展都是很有价值的。”
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基层文化,山歌记录整理也迫在眉睫。近年来,余小平一直在搜集整理长沙山歌,并已出版《北山山歌》。在他看来,山歌不仅是爱好,更是一生的事业。(完)
编辑: